政府委任海內外專家為本港大學教育進行八年來最大規模的把脈。「身體檢查」的結果,是建議政府對多個範疇增撥資源,另一方面收緊質素監察,包括要大學交出對開設副學位課程的自行評審權。
在新世紀初,政府曾經委任海內外教育專家,為本港大學教育發展制訂指標藍圖。當年本港面對經濟轉型的陣痛,要大學重新調配資源提升競爭力,並以躋身國際級學府為指標,有關報告書在二○○二年發表。
今次由前牛津大學校長盧卡斯擔任召集人的高等教育檢討小組,昨日發表報告,檢視落實當年建議的進度,就未來發展策略提出建議。
比起當年政府因經濟衰退資源緊絀要大學忍痛瘦身 提升效益,今天政府財政充裕,報告書建議多個增加撥款的方向,相信會受大學歡迎。
建議增資的項目,包括推動國際化、增加讓副學士銜接的高年級學士學位課程學額、增撥研究經費,同時透過獎勵提升教學質素,以糾正重研究輕教學的失衡現象。
八年前的報告,為了催生國際級大學,偏重集中資源鼓勵研究,把大學分為「研究型」與「教學型」。今次的檢討結果,則建議破除這種二分法,改為較細緻分工,以及取消或放寬根據人力需求來分配一些科系的學額,態度由局部打補針,改為全面培元,均衡發展。
這種因應時勢發展的態度調整,見諸對與內地合作的建議、教育「產業」的發展、自資辦學機構和課程的監管。
因應愈來愈多自資課程和私立大學的面世,報告建議教育局特設機構負責對私立大學和社區學院的監管。此外,專家小組亦認為應該結合目前分散的學術水平和質素架構,設立統一的質素保證法定機構,包括全權負責所有院校副學位課程的學歷認可。
現時幾所大學有自行評審學歷資格,所開課程的學歷地位,不必經過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鑑定,這包括這些大學屬下社區學院的副學士課程。這些收費自資課程,已經成為大學的「金礦」。
外界人士不少感覺這些由大學附設社區學院開辦的課程,會較有利銜接上有關大學的學士學位課程,導致這些院校在收生方面享有競爭優勢。這個制度引起部分其他社區學院不服,有部分社會人士並質疑大學會否濫開副學位課程擴充規模。由於副學位學生亦可向政府借錢讀書,牽涉到公帑要貸得其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