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在國際上仍是四面受敵,兩篇刊於媒體的文章闡述了不同的觀點。港人熟悉的摩根士丹利亞洲區非執行主席、現於耶魯大學任教的羅奇(Stephen Roach)於《紐約時報》指出,中美兩國都要解決就業問題,兩國的出口、投資、消費和儲蓄比例都要調整。另一篇刊於《金融時報》的評論則指出,中國向外界展示實力,令鄰國被迫要強硬起來。
兩國都要解決就業問題,美國想壓下失業率,中國希望維持和諧社會,透過全民就業減少社會不平等。兩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結構失衡,出口、投資、消費和儲蓄的比例都要重新調整。
解決這些問題有兩套不同的策略,一是人民幣匯率調整,一是鼓勵中國刺激內需。但走匯率路線注定失敗,因為這只是失衡的其中一個問題,更可能引爆貿易戰。
而且匯率調整也不保證縮小貿赤,80年代的日本是,美元近期的貶值也是。美國以為弱美元可刺激出口和生產,但失業率和出口卻沒有改善。
美國財赤貿赤的主因,是因為美國人不儲蓄,借錢只可以向外國借。若跟中國爆發貿易戰,中國將不會向美國採購及買美債,結果只會增加美國借貸成本,美國人被迫買其他國家的貴貨。
中國消費遠低主要經濟國
中國讓人民幣匯率緊隨美元的政策合理,這是為了穩定金融,不能說是操縱匯率,但中國的確促成全球失衡,因為中國的消費不足,消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是36%,遠遠低於其他主要經濟國。
中國應有大刀闊斧的改革刺激內需,這比調整匯率更有效和直接。例如,中國可以擴大社會安全網,例如提供退休計劃,設退休金、醫療及失業保障,透過土地產權改革和稅制支持農經濟,鼓勵移民到城市等。中國也應鼓勵發展服務業、零售批發貿易、國內交通及旅遊業等。
希望這些會納入中國計劃內,令全球經濟和中國都得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