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貸寬鬆 造就炒家

| | | 引用 (0)

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,被稱為「溫州民間資本代言人」,他認為,溫州人愛買樓是不爭事實,買樓團更可細分為「炒樓團」及「購房團」,炒樓團顧名思義,團友多數短炒;購房團團友則多是長線投資或自住。至於哪些人參加什麼團?每取決於各人身處在「資本金字塔」哪一階層。

「概括而言,投資樓市的溫州人大約分為3類,居於金字塔『頂層』是大企業家,身家豐厚,買樓投資只是副業,或出於攀比心態,故特別喜歡豪宅;他們約佔全部溫州投資(樓市)客戶的5%,來香港買樓的也主要是他們。」

四分一民間資金投資房產

至於「中底層」這兩類溫州客,之所以較少在香港出現,據了解主要考慮資金流問題。香港的投資移民要求,申請者須至少有650萬港元投資在香港半年或以上,對於以短炒投機為主的散戶而言,半年未免太長。

人民銀行溫州支行副行長周松山上月指出,溫州目前民間資金估計有4898億元(人民幣.下同),但周德文聲稱,溫州民間資金已達8000多億元,其中起碼有2000億投放在房地產市場。而溫州人喜歡投資樓市,與其寬鬆借貸環境不無關係。據人行溫州支行調查,溫州民間借貸(非銀行體系放出的貸款)規模約為800億元。

避銀行嚴批 寧取高息貸款

溫州銀行營業部一名經理便向本報記者表示,按現行國家規定,銀行按揭成數受限制,若向擔保公司借貸,加上物業或企業抵押,才有可能做到百分百貸款額,只是年息達到30厘。

周德文則指出,雖然擔保公司息口很高,但審批較銀行寬鬆,故受到部分炒家喜愛。

優化按揭借貸庫 遏炒樓不容緩

| | | 引用 (0)

「正面」信貸資料庫只是一種說法,因為每一宗按揭都是一筆負債,累積下來猶如「雪球」,好景時利潤愈滾愈大,崩潰時毋庸多言,九七過後的香港及次按爆煲的美國均是活生生的例子。雖然八、九十年代借九成按揭之路已行不通,但泡沫膨脹的速度不減當年,前車之鑑豈能忘。

金管局早前已發出指引,以借貸人供款負擔不能超過五成入息為上限。既然「上車人士」要受此限,炒家卻可鑽銀行業的漏洞,在不同銀行承做不同物業按揭,甚至遠超個人供款能力,對真正置業者而言甚不公平。按揭正面信貸資料庫可堵塞有關漏洞,讓一些炒家無所遁形。

不過,新例雖可令炒家持有的物業資料在借款銀行之間曝光,但僅對「小炒家」有效,大炒家狡兔三窟,可利用離岸公司等其他途徑隱瞞身份;惟按揭資料庫若能隔阻了一批實力不足、圖渾水摸魚的投機者,銀行自保之餘,亦免得小炒家遭大浪淹沒。

樓市炒風催生泡沫,惡性通脹山雨欲來,許多港人為免銀紙貶值而加入炒股炒樓行列;負利率是毒瘤,持有「磚頭」保值是正常但未必是正確的思維,因為經濟正處於復甦與再衰退的邊緣,滯脹的惡果是樓價亦會被拖低。

各地均以限制投機、助置業人士上車作為手段,中國內地甚至限制購買第三套房,但小投資者受低成本、高回報的誘惑,許多抱有「博一博」的心態,例如將本身已經供斷的物業出售套現,用作首期購買第三、四個單位,達到「槓桿化」的目的,其每個單位都沒有超出供款與收入比率上限,但實際上指引形同虛設。

現時要隱瞞持有物業的資料並不是難事,技巧及方法也非秘密,然後盡借樓按賺快錢,改為放租亦可以利用租金供樓,癥結在於銀行同業拆息主導的按揭貸款息率過低,金管局在報告中已提示過有關風險,但奈何銀行界的競爭激烈,結果仍是低息搶客,與短線炒家一樣都是追逐眼前近利。

政府的調控樓市措施黔驢技窮,本月的施政報告已不寄予厚望;用市場力量調節,往往勝過政府的強硬措施。目前銀行根本無法知道借貸人的總樓按供款多少,但當借款人的物業資料悉數公開,銀行容易識別借貸人的財務狀況虛實,自然在批出按揭貸款時更為審慎,或者要求更高的息率。

這批「槓桿投資者」難免成為日後「落雨收遮」的對象,但愈早揭發才能防患於未然,炒家的資金來源及早截斷,方是控制炒風之道。

十年期美債借貸連升四天

| | | 引用 (0)

美聯儲局議息聲明透露準備入市玄機,市場推測快將有行動,美債市場亦反映一些跡象,十年期美債價格已經連升四天,為六月以來最長升勢,投資者估計美聯儲局不久就會進場買美債,分析指若果該局成為美債大買家,美債後市看升。

美債價格持續攀升,債息下滑,債市氣氛配合美聯儲局議息聲明,聯儲局的聲明說明,在必要時推行更多寬鬆政策,支持經濟復蘇。事實上,聯儲局9月22日已買入由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到期的美債,以維持借貸成本處於低位。美國十年期國債連升4天,創六月以來最長升勢,交易員揣測聯儲局快將擴大購買美債規模。債市交易員表示,聯儲局的聲明透露擴大購買資產計劃,如果聯儲局成為美債最大買家,美國國債市場後市看高一線。

據BG Cantor Market數據,紐約市場十年期債息一度跌2個點子,或0.02個百分點,跌至2.56厘,而在2020年8月到期美債價格則升5/32,升至100 19/32。兩年期債息一度升1個點子至0.43厘,三十年債息一度跌4個點子至3.74厘。

雖然聯儲局準備入市買資產,但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費德斯坦則唱反調,他說即使聯儲局擴大購買借貸債券規模,對刺激美國經濟增長效用不大。費德斯坦身兼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(NBER)委員,他接受彭博訪問時說,當前經濟狀況處於一種等候狀態,美國經濟再陷衰退機會有三成。費德斯坦表示,美國GDP增長遂季減緩,經濟正在放緩,目前有不少利淡借貸因素阻撓經濟穩定復蘇,縱然聯儲局將採取更寬鬆政策,不過估計效果有限。

由於投資者相信聯儲局將會向市場注入更多資金,再加上美國房屋價格持續下跌,美債信用掉期合約(CDS)價格一度升至近六周高位。據CMA數據顯示,美債CDS曾經升1.7點至49.4,升勢是近三周來最凌厲。投資者推測聯儲局最快十一月再買資產,分析員指出,美債CDS交投與黃金及美元同步擴大,美國是有意抑制美元匯價,而美國借貸債務水平超過可以償還地步,這亦是美債CDS價格上升原因。聯儲局議息後透露有意進一步放寬政策,一度拖累美元兌歐元下跌1%至1.3393,美元兌日圓由85.09跌至84.53。分析員表示,關注到美國經濟增長放慢,黃金頻創高位,加深美元下滑壓力,投資者正尋找其他投資工具爭取更大回報。

課本年年加 借貸渡難關

| | | 引用 (0)

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雖然港府已推行十二年免費教育,惟因教科書等雜項開支年年加價,成為許多家長揮之不去的沉重負擔。消委會調查發現,今年度的中學平均購書開支高達二千多元,較去年上漲百分之六點九,其中中五年級的教科書加幅尤為顯著,竟比去年上升超過五成。

教育局解釋,中五書費激增是因為新學制下中五生不用參加會考,學習時數大增、課本內容與篇幅增多所致。其實,即使撇除中五書費大幅上漲不說,中學教科書的整體漲幅仍是遠遠高於通脹水平。對於基層家庭來說,二千多元書費開支絕非小數目,特別是那些不只一個孩子上學的家庭,負擔不可謂不重。早前有社區組織訪問百多個基層家庭,發現他們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支出,往往要扭盡六壬,煞費苦心,其中有一個月入六千多元的受訪家庭,單是四名子女的開學使費便超過一萬元,只好四處借貸渡此難關。市民收入不增,書費卻是年年增,類似情形比比皆是。

當然,書商總能為加價找出各式各樣的理由,諸如改版、通脹、紙價及人工上漲等等。但事實上,上述理由實有不少值得質疑,正如有人指出,教科書的最大作用在於傳播知識,課程大綱甚少改動,根本沒有必要年年改版,而教科書使用期不過一年,更沒有必要使用如此精美的紙張印刷。

書商賺到盡,提供的服務卻是「有口皆悲」。每年開學,總能看到學生和家長四處借貸撲書的狼狽場面,尤其是今年新學制下,書商為了控制印量,一再延誤交貨,甚至拒絕為末代預科生印製課本。出版商一味追求低成本、高利潤,完全沒把學生利益放在眼內,有書店東主明言,「未見過有人一次過買齊書」。

順應資訊科技發展的潮流,歐美、新加坡、台灣等地近年積極提倡電子書本,美國加州去年亦率先在高中數學及科學兩科試用電子課本,代替傳統的紙製課本,預計每年可節省數百萬美元教科書開支。事實上,改用電子課本,既可減輕書費負擔,又可讓學生卸下沉重書包,提升電腦應用水平,更可達到環保目的,可說是百利而無一害。

在香港,教育當局早於○四年已提出電子書包計劃,並於○八年成立「檢討教科書委員會」,聲稱重點研究電子課本。可惜說時天下無敵,做時無能為力,多年下來,所謂電子課本仍是聞聲不見影,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港府與學校都不願承擔相關成本,你推我讓,整項計劃隨時胎死腹中。令人不解的是,港府不是沒有財力,也不是沒有人力和物力,為何說到實施電子課本,就忽然變得斤斤計較,瞻前顧後?

退一步說,即使電子課本一時半刻未能落實,參考外國做法,港府亦可統一協調教科書的編製、印刷、發售,這樣便可以大大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。

古人說:「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。」而今香港,電子課本落實無期,教科書年年加價,書中沒有顏如玉,只有大包袱,既是學生肩上的大包袱,更是家長經濟上的大包袱。未知這個沉重包袱,還要等到哪一天才能放下來?

銀行借貸信心

| | | 引用 (0)

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表示,美國聯準會的量化寬鬆政策,使亞洲當局控制房價努力泡湯。

陶冬表示,中國、台灣、香港、新加坡等國家政府打壓房價的努力,全因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的寬鬆政策宣示而破功。柏南克在上星期舉行的各國央行官員會議中指出,儘管美國經濟步向二次衰退的機會不大,但在必要時刻,聯準會將出手救經濟,顯示實施量化寬鬆政策的決心,資金流動性過剩成為「常態化」。

陶冬指出,量化寬鬆政策無助美國經濟成長,卻直接刺激了亞洲房地產市場,因亞洲金融體系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實質打擊,各國都有高儲蓄率、資金苦無出路的問題,加上利率創歷史低點,買房比租房划算,亞洲銀行的儲蓄流進房市,驅使房價節節高升。他強調,美國需要的是提升銀行借貸信心,不是資金重回債券市場的寬鬆措施,否則再多的資金無法流向企業或消費者,也無法刺激經濟。

本週新加坡政府加入亞洲各國的打房行列,新加坡政府表示,對三年內轉售的房屋課徵三%的稅,比先前的一年期限更加嚴格;第二套房最低頭期款比率,也由購買價的二十%增至三十%。

上個月中香港訂出「收支比」措施,規定每月房貸的還款金額不得超過收入的五成,同時調降房貸成數,可惜當局打房的手段無效,豪宅價格屢創新高,顯示各國政府三令五申、頻頻出手打房,依舊不敵亞洲充裕資金推升房價的力道。

«上一篇   1 2 3 ...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... 44 45 46  下一篇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