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得獎電影是《音樂人生》!張經緯!」「《音樂人生》!」「《音樂人生》!」導演張經緯在台灣金馬獎連中三元,只花9萬元製作的紀錄片,除奪得最佳紀錄片,更擊敗偶像掛帥的商業片和實力派劇情片,再奪最佳音效和最佳剪接獎,刷新紀錄。張經緯說,紀錄片製作常遇到資金不足,他講理想,但不會離開現實﹕「我的原則是從不借錢去拍。」

40歲的張經緯以前學大提琴,夢想做馬友友,傻傻地苦練到26歲,認識了一個拉小提琴的日本女孩,相處個多月就閃電結婚。「從她身上,我明白到什麼叫『才能』……所以,算了,不拉琴了。」結果他在大學東摸摸、西碰碰,最後搞上了電影。

資金不足停拍6年 獲資助完成作品

在《音樂人生》內,音樂神童黃家正探求音樂本質,不惜反比賽反精英主義,鏡頭外,張經緯探求電影本質,不斷尋資助找拍攝機會。他起初拍下多名音樂天才兒童生活的片段,驚覺家正11歲已鋒芒畢露,轉而追蹤家正的故事,然而中途遇上創作瓶頸和資金不足,擱下大批素材,6年後才出現轉捩點。

他續說﹕「拍片是團隊合作,有人愛電影,不惜傾家蕩產借錢拍攝,我也愛電影,但只拍有人投資的,我絕不會借錢拍片。請人幫你打燈、收音等,起碼也要有能力支薪吧。」6年後,家正遇上家庭巨變,啟發張經緯的新思路,適逢幸運獲得推動華人紀錄片的基金會CNEX的撥款,得到9萬元資助,可以繼續拍攝。

作品完成後,市場反應是關鍵。該電影在7月中上映,多套暑期猛片來勢洶洶,他認為要認清自己的位置﹕「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,我們雖不求最大經濟效益,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市場需要。」

多套大製作大型宣傳鋪天蓋地,「市場廝殺激烈,我根本鬥不了!但很幸運,百老匯電影中心肯以特別場播放,一天放映一場,吸引一班接受能力較高的電影觀眾認識這齣片,然後口碑相傳。」

借博客facebook節儉宣傳

當初沒宣傳費,張經緯唯有借助個人博客和facebook,發現觀眾對電影既好奇又疑惑,「還記得有初中生看完後在facebook留言﹕這電影很特別,家正明明不是演員,但他的故事有劇情的啊……到底這是什麼類型的片子?」他笑說,那女生自行改了個新類別﹕「真人劇情片。」

「有很多觀眾看完後,問我電影想表達什麼主題,他們對於不熟悉的事,會等別人給予答案,而不是自己發掘。其實電影交代得很清楚。我以為大眾不是專業電影工作者,有此反應不出奇,後來報名香港電影金像獎,大會問我﹕為何『男主角』名稱一欄會留空?」這一問,令他不禁莞爾,最後亦依規矩填上︰黃家正。

《音樂人生》上映5個月共95場,入座率超過九成。張經緯說︰「談起紀錄片,人們過去只會想到《鏗鏘集》或《星期日檔案》,但現在香港人開始會想,除了主流劇情片,其實還需要更多選擇。」

一齣港產紀錄片能在寶島獲高度評價,他認為當地電影業大多未必能賺大錢,但能培育出敢於嘗試的電影工作者,以及懂得思考的觀眾,故紀錄片在當地認受性較高,為《音樂人生》打入台灣市場奠下基礎。

明年台灣公映 韓國歐洲有買家

問及得獎心情時,他說﹕「可以繼續拍片已經很開心,從來沒有去想要奪獎。拿獎一刻要說什麼?我想也沒有去想。」張經緯表示,「主角」黃家正收到電影得獎的消息非常開心,談到家正近况,他說﹕「家正在美國印地安納大學讀書,但最近休學一年。」「他說需要思考。」

《音樂人生》本地票房已累積約65萬元,本月10日正式轉上正場,明年1月在台灣公映,在韓國和歐洲亦有買家有意引進。他說,外間反應理想,有助主流電影反思電影本質﹕「電影是什麼?在觀眾眼中,電影是娛樂,只分『好睇』與『唔好睇』。」

資助《音》的慈善基金會CNEX成立僅3年,有個10年大計,期望以「十年百部紀錄片」來記錄華人世界事實,每年邀請有志於紀錄片製作的全球好手,向他們提供小額資助及推動網絡行銷,完成導演的夢想。

基金會執行長蔣顯斌表示,踏入互聯網時代,人們已漸漸由文字閱讀轉化為影像閱讀,隨著拍攝科技進步,拍攝紀錄片的門檻愈來愈低,相信紀錄片的影響力跟劇情片的距離會愈來愈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