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人和廟公原本風馬牛不相干,但四十五歲的石育鐘在他經營的出版社負債六百萬元的最低潮時刻,運用往昔新聞採訪的經驗和靈感,將北縣一間乏人問津的小廟,重新包裝成香火鼎盛的知名財神廟,還在大溪開了一間分廟。
面對事業的第二春,石育鐘說,他不問神蹟,只求耕耘,「人生會在何處轉彎,你永遠不知道!」
七月間炎熱的正午,位處金山海邊山坡上的財神廟前車水馬龍,信眾揮汗如雨,滿臉虔誠的將金紙投入熊熊金爐中。石育鐘表示,景氣好時,拜拜的人少,但香火錢多;景氣差時,拜拜的人多,但香火錢少。他認為金融風暴對財神廟影響不大,主要在經營用心與否。
石育鐘的阿公是台南下茄冬一帶著名的「桌頭」,他從小在神明附體、媽祖遶境等宗教氛圍下長大,對寺廟有濃厚感情。大學畢業後,先後擔任報社、雜誌記者,又因緣際會地採訪一系列的全省寺廟專題,廟與他的人生始終有著奇妙的連結。
後來轉行當出版社老闆,說也奇怪,他出旅遊、寵物的書籍全都賠,只有寫廟的書大賺。石育鐘不信邪,撐了四年,最後背了六百多萬元債務,每天在「跳票還是跳樓」間痛苦掙扎。
八年前因寫書需要,他來到北縣這間小廟採訪,當時廟內蚊子比香客多,連廟祝的薪水都發不出。和經營者謝文忠深談後,兩人一拍即合;石育鐘將新書發表會選在廟內,每本書附送財神爺加持過的發財金卡,還找來大批媒體採訪,替財神廟打開知名度。他們又創設「財神銀行」,發存摺給信眾,可借金、借財氣。
石育鐘說,信眾跟神明「借錢」通常都會還,而且「只多不少」,曾有人借三百元,還了卅萬。但也曾遇到少數信眾,拿著別人證件連續反覆借錢。除非太過份,否則他們都不會揭穿。
做了八年廟公,石育鐘也成立行善團,對貧困學童、家庭和弱勢團體提供獎助金及白米資助,還計畫蓋「庇護農莊」,供出獄失業者居住。他說,財神廟給了他重新出發的機會,「取諸十方,散諸十方」,就是對神明最好的回饋。
如需了解更多借錢借貸資訊,請到888借貸網、5880借貸網、money-news錢訊借錢網查詢,我們將會陸續介紹更多借錢借貸資訊以及更多元化的借貸指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