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聯儲局的加息預期,市場上近來的表現,令官方有所擔心,可能會在聲明中發表言論加以抑制,以免投資者有過大預期,或令聯儲局的決定綁手綁腳,限制了決策空間。事實上,近期債息向上令趨勢,在在令人聯想市場有加息的期望,假如當局不在此念頭萌生之際即有行動,到了更多人有此共識時,則更加動彈不得。
「期望管理」可說是管理學的大課題。企業高層以此安撫人心,或令投資者有合理期望,或令分析員有心理準備等,是其重要的任務,因為掌握較準確資訊者如能適當地令資訊透過不同渠道流通,即可減少因期望與真實情況差距過大,到了揭盅時的震撼。
同樣道理,財金官員最主要的工作之一,就是要搞好「期望管理」,市場情緒得以疏導,最終將有助於政策的推動,相反,若不加以理會,投資者於買賣後市價的變化,有可能令當局有所顧忌,進退兩難。故此,市場期望可說是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
其實,以美國以至全球經濟的現況來說,最重要的還是先救衰退,通脹可以慢慢再控制。以目前經濟產能過剩,失業率大有可能上升至雙位數,存貨仍然清理期間,仍然大有刺激經濟的空間,通脹仍未即時出現,先救衰退吧。
有人可能認為,全球今天的金融危機,正因為過度槓桿和過度貪婪,但目前的救市做法,卻不會限制這方面,反而是鼓勵大家再借貸,重投資產市場。不錯,很大程度上正是這樣一回事,但這是無可奈何的事。假如不嘗試把資產價格止跌回升,資產市場下跌之下,只會令投資者更加惡性循環,拋售資產之下,金融市場不穩,財富減少,消費和投資收縮,實體經濟復甦更加無望。所以,還是那一句:「先救人,後責難。」
倒不是說通脹不會重臨,正相反,筆者一直看好商品,所持主要理據之一正是各國央行不得不大增其貨幣供應以救災,後遺症必然是通脹重臨,壓力非輕,大部分可以想像到的貨幣的真正價值,相對於實物商品都會有所貶值。
這一點可不能單看消費物價指數的趨勢而說。通脹可以有多角度分析,從普遍物價持續上漲的定義來說,消費物價指數是一個量度方法,但從投資者的角度,資產價格的升值更加關乎財富的增減。即使消費物價指數沒有大變化,資產價格相對於該等貨幣有所升值,也是重要的事。
問題是,相比於通脹,通縮更可怕,更加難救。通縮真正出現後,有可能出現貨幣供應大增仍無法改變大眾的預期,以致利率一減再減,甚至量化寬鬆仍無效。故此,必須在通脹仍未變成通縮時,便果斷地大力向市場注資,務求流動資金充裕,避免重蹈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覆轍。